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行业资讯正文

中国有机硅起源与“三杨一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3 来源:氟硅材料 浏览次数:691
 中国有机硅起源比较一致的说法,源于朝鲜战争。
由于朝鲜半岛气候潮湿,加上作战指挥系统又在更潮湿的山洞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通讯设备、器材因受潮腐蚀影响使用。而缴获的美军通讯设备器材,却可以长时间保持干燥并使用效果良好。
 
另据一位行业人士讲,不仅报话机这样,当时美国和多国部队大兵随身携带的铺盖卷,雪地里随便躺下就可以睡,隔潮御寒。
经过化验分析,一种新型材料有机硅浮出水面。
 
有机硅有“工业味精”和“工业维生素”之称,有机硅化学也仅有百年历史。据健在的有机硅老人回忆和部分史书记载,我国研发有机硅产品研发时间是1951年,主要为解决朝鲜战场通讯器材设备防潮问题。当时的重工业部(化工部尚未组建)北京化工试验所组建有机硅课题组开始有机硅材料研发。另有关于我国有机硅奠基人之一的杨冬麟个人介绍:杨冬麟教授于1950年与其他同志一起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有机硅中试车间,其后承担过多项军工配套研究任务。当笔者采访晨光研究院原院长、一位我国有机硅重量级老人黄文润时,他给出的时间是1950年或1951年。虽然起源具体时间不详,但有机硅起源于朝鲜战争,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发可作为一个结论。
 
“三杨一傅”是目前大家相对公认的我国有机硅奠基人。他们是杨冬麟(1927—2003);杨大海(1921—1990);杨立德(未查到他生平资料);傅积赉(1929—)。在考证“三杨一傅”来历时,一位有机硅前辈告诉笔者:“三杨一傅”是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要打倒的北京化工研究所四位技术权威提出的一个“名词”,后来演变成了有机硅的四位奠基人。这位前辈讲,“三杨一傅”并不完全等同中国有机硅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即使这一说法成立,也与后来形成的“三杨一傅”没有矛盾。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造访派的矛头专门指向影响力大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也可以反证四个人在北京化工研究所和有机硅研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最早的有机硅课题组组长也有争议。按照所有化工和有机硅史料记载,以及采访到的有机硅前辈的说法,重工业部北京化工试验所组建有机硅课题组的组长是杨冬麟。而只有傅积赉对此持异议。他多次强调杨大海是当时的课题组长,而且这一职务一直担任到北京化工研究所合并到沈阳所,虽然杨大海本并没有去沈阳。一位资历与傅积赉不相上下的有机硅前辈,则非常肯定地说课题组长是杨冬麟无疑,甚至说杨大海是1954年才从日本回国。笔者找到了我国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有机硅的书《有机硅高聚物的特性及其应用》,出版时间中1958年12月,作者为杨冬麟、杨大海(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就是这么排列的)。据可以查的资料和更多的人说法,杨冬麟的主要贡献是带领课题组,利用“格氏法”生产有机硅单体并研发下游硅材料。“格氏法”确如傅老所说,非中国独创,这一点从黄文润院长那里也得到了证实。黄老告诉笔者:杨冬麟课题组从单体开始,按照道康宁1945年发明的“格氏法”苯基路径进行研发,做出了第一套中国有机硅装置,并生产出四氯化硅产品和“苯基硅树脂绝缘漆”,应用于哈尔滨大电机厂的“电动机”绝缘层,大大降低了电动机体积和重量。1956年产出的硅橡胶、生胶当时的价格每公斤800元,并很快用于三机部航空战斗机(歼6)。而杨大海的主要贡献是,因为他有日本留学背景,分配到杨冬麟课题组后,成功研发了“直接法”生产有机硅单体,这一工艺参照日本甲基氯硅工艺路径,有许多反应器。直接法即现在通用的流化床工艺,1950年由美国通用的GE申请专利,发明人是德国人洛桥(Rochow)。直接法的研发成功,沈阳化工研究院第一个使用小搅拌床,开启了直接法生产硅单体的历史。
 
 
历史如烟,由于缺乏记载,以上二杨谁主谁辅的争议已经没有意义了,但二人并肩为中国有机硅做出的奠基贡献不容怀疑。“第三杨”杨立德一直在有机硅中试车间,从事工程化技术工作。虽然从研发成果上,难以与杨冬麟和杨大海相提并论,但工程化技术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同样不可忽视,他跻身“三杨”也说明了历史的公平。笔者梳理有机硅发展的重要人物时,也关注了工程化推广的几个重点人物,比如出身于开化一直担任企业高管的方江南,出身晨光致力于有机硅下游发展的王跃林等,他们就是今天的“杨立德“。
 
 
傅积赉作为中国有机硅奠基人健在者,今天还有着很大的行业影响力。百度上介绍他从1952开始有机硅创建工作。而笔者向其他对他熟悉的人求证时,大家说他工作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毕业于南通化工学院,毕业后先到哈尔滨亚麻厂工作,1954年调入沈阳化工研究院(北京院合过来成立)印染组,1955年正式进入有机硅课题组。之后,一直与三杨一起致力于我国有机硅事业发展。大三线时期,中国有机硅精锐力量聚焦四川晨光,他先后担任晨光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他2016年所著《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书,虽在行业有些争议,但笔者认真拜读后,体会到了一个有机硅耄耋老人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凭借记忆,除了自己的一些科研成果外,还梳理了许多可能被人永远忘记的历史,虽然可能有所疏漏,但已弥足珍贵!成千上万不计名利的有机硅前辈共同奠基开创的中国有机硅事业,谁可以写全?谁可以写清?
 
站在中国成为世界有机硅大国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那段艰苦的创业史、创业路,我们看到了一座座有机硅历史的丰碑,那里边有“三杨一傅”,有许多大家知道名字的前辈,更多的大家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永远也不知道了。但他们就矗立在中国有机硅的历史上,不管你知或者不知,你看得见或看不见,他们都在那里!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