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行业资讯正文

东莞多厂被关!中国的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0 来源:有机硅商城 浏览次数:1100
 近日,来自东莞的朋友纷纷告知,一些企业已经关了。包括一家生产砖材的企业,已经遣散100号员工,赔偿也基本搞定。离东莞发起蓝天保护战仅仅不到一个月,环保行动来得迅雷不及掩耳!



继500万吨造纸产能退出水乡片区之后,东莞这个永远站在时代之巅的制造之都再次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执行能力。一些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企业正在退出市场,数万家小散乱污企业面临极大的变数。
 
这一切,皆起因于4 月18日东莞召开全市蓝天保卫战动员大会,宣告东莞新一轮的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打响。根据大会推出的32条措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散乱污企业、涉气污染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都将受到整治。其中淘汰 5000 家 " 散乱污 " 企业是2018年要完成的铁任务。



为了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50% 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 5000 家 " 散乱污 " 企业的淘汰任务,东莞市政府与各部门、镇街签定 " 清单式 " 责任书,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 " 军令状 ",确保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取得实效。



由此看来,分布在东莞各镇街的包装印刷、造纸、五金、家具、建材、鞋服等制造企业,必将遇到疾风骤雨般的环保整治。使用燃煤锅炉或生物质锅炉的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还有VOCS排放的散乱污企业,几乎没有生存机会。即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和涂装企业,如果今年不能解决VOCS排放问题,也可能被迫停产。
 
眼下,东莞的多数制造业正陷入到原材料涨价与需求萎缩冰与火的考验之中,未来的经济前景并不明朗,企业老板们究竟是咬牙坚持,还是顺势退出,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大面积停产,中国的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发轫于上游煤碳、钢铁、造纸等行业的涨价潮汹涌而下,在运输成本上涨和环境治理限产的推波助澜下,对中间工业制成品环节形成致命冲击。
 
焦煤涨价200%,
玻璃涨价40%,
塑料涨价30%,
铝材涨价30%,
钢铁涨价30%,
不锈钢也爆涨40%,
运费涨价33.6%,
工业原纸有钱也买不到了……
 
在情况最为严重的造纸、包装及印刷行业,纸价一路疯涨,个别纸业十天内三次提价,但仍然出现了有钱买不到纸的情况,导致大量企业停止接单。
 
中国实体经济的生态环境处于沸腾状态,大量企业被卷入疯狂的涨价漩涡中,苦苦挣扎,命悬一线。
 
涨价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机、价格机制长期扭曲和突发性事件引发。由于矛盾积累过多、信息不透明、加上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工业制成品价格短时间内陷入失控状态。
 
过去几年,政府试图建立楼市和股市两个货币池子来锁住超发货币,但股市被一波人造牛市玩残,楼市泡沫的高压锅被政府强行盖住,导致流动性泛滥。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了一万亿美元,但却没有回收相应比率的人民币,加剧了流动性泛滥。
 
环保污染积重难返,中国经济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有很多外国专家指出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不可持续,得不偿失,但在各种“阴谋论”的揣度下,政府对环境监管的底线一再失守,而无处不在的腐败纵容了企业大量偷排。
 
终于,曾经祸害过英伦和北美的雾霾再次笼罩了北方大地,面积迅速从去年的56万平方公里扩散到100万平方公里。
 
楼市泡沫进入清算期,08年来的房地产大跃进,给中国的煤碳、钢铁、水泥、建陶、卫浴、家具、家电、灯饰、五金、包装、印刷等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制造了空前的危机。这些行业的产能被以数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随着中国住房的严重过剩和年轻人口的锐减,这些行业面临着清算式危机。
 
一方面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能淘汰将会非常残酷,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
 
悲催的是,这些行业屯积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比如煤碳、钢铁等行业,动辄维系着数十万人的饭碗,在负债高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价来苟延残喘。
 
那么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来了,当通胀传导到终端消费品领域,必将导致内需更加疲软,从而产生新一波产能过剩。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细考如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出口、内需、投资三架马车齐齐趴窝,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新的动能,全民创业不过是延后了就业危机。但是,我们依然还有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为创造就业的企业减负,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减负。
 
留给中国实体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减负真的会到来吗?
 
中国的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小编过去多年来关注中国中小企业的税负负担,以及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基本靠逃税活着,中国的宏观税负高达38%左右,远远超过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税费负担而言,中国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如果是第一,没人敢说第二。



再比如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从改革伊始就成为学术界的显性问题,然而,研究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停留在呼吁阶段。
 
在过去近40年来,中国80%的信贷资源流向了贡献了GDP不到40%的国有部门,贡献了GDP超过60%的非公企业,从主流的信贷机构获得的信贷资源不到20%,中国80%的中小微企业几乎靠民间借贷活着,靠非法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血液。
 
如果说,中国实体经济的溃败不是因为这些情绪化的总结,真正的症结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这是一种宿命和轮回。



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中国制造能够异军突起,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廉价,因此中国在产业政策上选择了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也就是给世界打工的模式。更准确一点讲,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为世界工厂”。
 
这种模式既成就了中国过去的成功,但这也是今天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陷入尴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说透彻一点,过去中国发展模式最大的经验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对接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我们的一切制度,我们的一切机制都是为这样的模式而准备的,在人口红利的周期下,这种玩法即使税费负担重、融资难,但也能活下来,一旦人口红利结束,这种模式的各种弊端就会显示出来。
 
因此,税费负担也好,还是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都不是中国实体经济被打垮的原因。中国实体经济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让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经济模式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中国的税费负担承重,企业融资难,政府过于对房地产的依赖让整个实体经济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以前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我们成为庞然大物之后,我们整个国家,而不是个别企业走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态创造新的竞争力,否则你将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无人区,你只有死。
 
现在是中国需要重构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时刻,重塑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抛开中国的制造业不论,中国经济在过去40多年的成功,不外乎“改革、开放、包容”六个字,让想赚钱的去赚钱,承认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六个字可以诠释中国的过去,也决定中国的未来。
 
除了四万亿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没有一个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制造业,包括现在的美国。当中国人傻乎乎的以为美国人不玩制造业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雄踞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美国的制造业规模仍然是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算,美国的制造业总规模远高于中国,富士康在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按照GDP算中国的,按照GNP,那是美国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