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市要整改,散乱污多关停
京津冀
今年7月份,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北京将加快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步伐。到2020年,再退出1000家左右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在日前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明确具体完成错峰生产方案制定工作,要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企业错峰生产的基准产能以2018年9月产能计。
同时,2018年9月底前,各地完成新一轮“散乱污”企业排查工作,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实施分类处置。新一轮“散乱污”企业排查工作,势必会关停一批高污染性的化工企业。
广东省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连续发布了《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与减排工作方案(2018-2020年)》和《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方案要求开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制、台账式、网格化管理。2018年底前,完成城市交界处、工业集聚区、村级工业园“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
据悉,目前东莞市已经完成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4824家,其中关停取缔4019家,整治改造805家。
山东省
山东作为化工大省,历来是化企关注的重点省份。近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规定:7个传输通道城市(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禁止新建化工园区,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各地已明确的退城企业,要明确时间表,逾期不退城的予以停产。
今年8月份,据山东省经信委一级巡视员王超英介绍,自去年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行动开展以来,山东已经关闭转产化工企业620家,停产整顿2614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的42.5%。未来山东将进一步压减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关闭20%以上,将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控制在5000家以内,实现化工企业的减量提升。
江苏省
化工行业是江苏省重要支柱产业,按照早前江苏下达的全省石化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目标任务,明确截至2018年年底,计划关停2077家企业;到2020年,完成转移272家、升级4327家、重组696家化工企业;化工行业COD、氨氮、VOCs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5%、13.4%、30%;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提高到50%以上。目前,响水化工园区的所有化工企业及江苏张家港市东沙化工园实现整体关停。
今年5月份,江苏省对外公开整改情况称,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38项整改任务中,按序时进度要求完成的22项全部完成,其他各项在稳步推进。江苏省大力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2017年关停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
浙江省
近日,浙江省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浙江全省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并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全面治理“散乱污”企业,将以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为抓手,推进各类工业园区治理。去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已经计划关停企业(作坊)1000家;整治提升企业1000家;关停绕线内印染企业,将现有的35家印染企业整合成不多于19家企业。
在每个省市发布的防止污染规划中,“停止生产”一词出现频率是最多的,环保严厉程度可见一斑。从这几个省份的计划改革可以看出,关停污染化企,控制园区数量已经各省市防止污染的共同课题。
环保寒风席卷
企业纷纷吹倒
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成大问题
查环保自从去年开始,就没有放松过。一直很严,一些地方更严,甚至出现了一刀切乱关停。生态环境部也从治理环保中发现了问题,及时发出禁止一刀切的指令,确保环保工作正规化运营。然而,仍有大批实体企业走向了关停取缔的命运,关停潮正在席卷着每个城市...
致命的是,有的环保治理针对的是中小企业,认为中小企业是“毒瘤”。殊不知,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的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然而,有些相关部门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倒闭潮、失业潮不断。许多员工失去工作,生计成大问题,这就造成了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未有雪中送炭
反遭雪上加霜
通胀火上浇油
涨价成新常态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51.4,处于景气区间。两项指标大幅上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从50.4上升到57.9,出厂价格从49.1上升到52.7。上述指数显示原材料、产品价格都在大幅上升。
去年众多市场涨价潮并非是需求回暖所拉动,而更像是环保和去产能导致上游材料企业产能突然集中而引爆的涨价潮。这种爆发式的涨价很难传导给终端企业,使得位于中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订单转移等原因而出现倒闭潮。
对于化企而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走环保之路才能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决心和信心,还需要耐心。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在执行环保政策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给出合理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标准,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想必来自企业和民众的负面情绪会少很多。
“我们是办企业的,我们也知道国家严查环保的重要意义,但我们不是敌人,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这是广大小企业主内心的声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污染问题也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大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环保问题也好,周边民众的举报也罢,都需要区别对待,而不是矫枉过正甚至“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