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周期起伏的浪潮中,福建纳新硅业的一纸《调价通知》激起千层浪——主动让利百万,与客户共担市场寒流。当多数企业攥紧利润过冬时,这家扎根闽西的年轻企业却选择“拆掉围墙,共享篝火”。
“危机下的让利不是慈善,是给信任账户存钱”,福建纳新硅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强的这句话,道出了纳新硅业的生意经。
本次专访,我们想听听孙董聊聊:全产业链如何支撑让利的底气?替代进口的硬仗进展如何?从东莞到宁化的战略迁徙藏着怎样的取舍?且听掌舵者坦诚道来。

01主动让利:战略决策与市场影响
徐思思:孙董您好!您于7月初做出的主动让利决定尤为瞩目。能否请您详细谈谈这一决策背后的主要考量?
孙 强:外界或许认为这是“土豪撒钱”,实则我们经过严谨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纳新拥有生胶、白炭黑、硅油等混炼胶主材的全流程生产线,生产成本低于多数同行。市场波动时,与其固守利润,不如将成本空间让渡给客户——唯有让资金流动起来,才能产生实际价值。
第二,企业经营需着眼长远。6月业务员反馈,下游客户库存压力激增,经营困难。此时若坚持高单价,不如主动让利。短时间多赚“三瓜两枣”,却可能失去合作十多年的老客户,无异于杀鸡取卵。
△纳新硅业2025年6月底发布《调价通知》
徐思思:决策落地后,客户与同行的反应如何?对短期经营和长期战略的实际影响是否符合预期?孙 强:市场反馈远超预期。
一方面,有机硅商城第一时间进行大范围宣传,客户信任度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确实为客户缓解了压力。5月13日关税取消时,部分客户过度乐观囤积两个月订单,我们曾建议“谨慎备货”但未被采纳。作为建厂以来从未主动毁约的企业,我们选择与客户共渡难关。

△纳新硅业一期工厂航拍实景
同行中,有人跟随调价,也有人批评我们是“搅局者”。但我们认为,市场寒冬中,抱团取暖比互相撕咬更能让企业走得长远。
虽然短期利润减少近百万,但换来的是客户“品质可靠、值得长期合作”的口碑,7月订单量环比增长30%,验证了信任投资的长期价值。
信任如同储蓄,存入时是成本,取出时是财富。短期成效已经非常可观。
02替代进口:关键技术突破与战略意义
徐思思:除了掌握上游原料供应,您也着重开发替代进口的关键原料产品。目前这类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如何?与进口产品相比有哪些具体优势?
孙 强:我们重点研发的结构控制剂硅油为例,该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对标国际0930型号,目前国内仅我们具备生产能力。
该硅油有效解决了混炼胶流动性差、气泡多的问题。我们混炼胶原材料自给率已达90%,此举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降低了15%的生产成本。

△纳新硅业产品:混炼胶、生胶、沉淀二氧化硅、甲基硅油、羟基硅油
我们的工程师也表现出色,产品测试指标已基本接近国外水平。
实话讲,短期内将新产品销售给同行仍有难度,新产品的客户认同和适应性需要时间积累。因此我们选择先练好内功,确保自用稳定后再推向市场。研发初期存在客户适应性不足导致的产品不稳定问题,这些挑战都需要时间克服。
03全产业链优势的落地价值
徐思思:纳新硅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客户和自身带来了哪些实质性收益?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客户反馈?
孙 强:最核心的优势是供应链稳定性。
近期生胶价格波动,广东许多混炼胶厂采购困难,或无法配齐生胶型号,生产直接受影响。我们依托24小时连续生产的生胶产线,省去包装和时间成本,可以将直接将混炼胶送至客户手中,确保了供应链不断供。

△纳新硅业沉淀二氧化硅粗粉包装

△纳新硅业高透生胶

△生胶输出
04战略迁移:抉择、挑战与破局
徐思思:将生产重心从东莞迁往福建宁化,是一个重大战略转向。回顾决策时刻,您主要权衡了哪些核心因素?
孙 强:当时决定迁出广东,“不得不走,也该走”是根本原因:
● 第一,东莞已无发展空间,地价、房租过高,我在东莞开厂五年搬了三次家,实在疲惫。制造业企业不能受限于空间制约。

△纳新硅业工厂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 第二,这次搬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我们全家回到宁化,这里街道虽不如东莞繁华,但学校安静、公园敞亮,孩子可以安心骑自行车,我们心里踏实。不像在东莞时车多人多、喧嚣嘈杂。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 第三,从经济账也算得过来:宁化地价合理,节省下的资金可投入产业链完善——建设自有厂房,上线生胶、硅油、白炭黑及助剂生产线。宁化地处东莞与江浙地带中间位置,当地政府招商政策明确、诚意十足。天时地利人和,此时不搬更待何时?

△纳新硅业混炼胶仓储
徐思思:产业转移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
孙 强:初期迁移至福建初期,我们需要在东莞和福建两地奔波,开工阶段确实辛苦。
但宁化员工素质超出预期——首批4名本地员工已成长为70余人的生产团队,普遍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学习能力强且主动提合理化建议,真正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事业。同时,我们实行东莞标准薪资,保障员工安心工作,团队稳定性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我们也很感谢宁化当地对有机硅产业的实际支持,感受到“第三故乡”的归属感。
05企业基本盘:业务、产能与产品力
徐思思:扎根宁化后,纳新硅业的发展态势如何?请您简要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与服务市场?
孙 强:我们纳新硅业专注高品质硅橡胶生产,2016年始于东莞,2020年扎根宁化。在政府支持与团队拼搏下,我们发展迅速,实现4个月实现投产,6个月形成规模。
当前月产能1500-2000吨硅橡胶,产品覆盖医疗、汽车密封件、电力绝缘等关键领域,客户遍布全国,超过1000家。作为福建省首个规模化硅胶厂,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始终以“产品硬、服务优”为立身之本。
因此二期扩产不仅是规模扩张,更聚焦技术升级——目标成为客户信赖的“问题解决专家”,按需定制高性能产品。

△纳新硅业生胶生产线一角
徐思思:公司产能和产值实力有目共睹。能否具体说明目前的产能布局和大致年产值?特别是二期项目的推进情况?
孙 强:一期年产能3-4万吨,今年计划完成60%产能利用率,明年达80%;
二期40亩用地将于2026年6月动工,2027年7月投产,聚焦高端液态胶生产。

△纳新硅业混炼胶生产过程
徐思思:广泛的产品线带来了哪些竞争优势?当前重点发力方向是什么?
孙 强:通用胶是我们的基本盘,特种胶代表未来方向。4万吨通用胶依靠规模化支撑,研发力量则重点投向三个领域:陶瓷化阻燃胶、医疗级硅橡胶、导电防静电特种胶。
06全产业链构建:关键突破与攻坚
徐思思:从产品布局回到产业链本身,纳“全产业链优势”常被提及,但在构建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具突破性?克服了哪些挑战?
孙 强:前期全产业链虽降低原料成本,但也给团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胶、硅油、白炭黑首次自主生产导致初期产品波动,客户投诉量增加。这个过程虽痛苦,但让我们从“依赖供应商”转变为“自主解决问题”的技术型团队,为产品稳定性提供了根本保障。

△纳新硅业原材料沉淀二氧化硅粗粉仓储

△纳新硅业原材料DMC仓储
在年前的销售会议上,我们明确2025年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保”——保产量、稳品质!
2025年的核心工作是学习生产各种产品。不同于以往所有原材料外购、出现问题找供应商解决的“甩手二掌柜”模式,现在自产后面临的问题都必须自主解决,这倒逼团队从生产原理层面深入理解工艺,为未来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纳新硅业生胶生产车间
07质优服务佳:理念落地
徐思思:您提到公司的路线定位是“质优服务佳”。公司是如何践行这个定位呢?
孙 强:这绝非口号,而是硬性要求。
品质方面,原料管控严格。例如宁化产的白炭黑作为基础填料,二期自产的生胶、硅油在纯度和稳定性上必须向单体厂看齐。原材料稳定,产品才能稳定。新产品必须通过标准认证和我们自身的性能检测,才能交付客户测试。
服务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我们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客户有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响应,认真倾听,积极解决。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能做到的承诺做到,做不到的坦诚沟通,共同想办法。我们坚信信任比单笔生意更重要。

△纳新硅业混炼胶压片测试
08创新引擎与未来蓝图
徐思思:在夯实质量与服务基础之上,公司在技术研发和新产品上的重点投入方向是什么?结合替代进口原料产品,未来还有哪些关键技术领域希望突破?
孙 强:在技术投入上,我们聚焦三个核心:更高性能、更环保、更贴近客户需求。

△纳新硅业混炼胶产品
当前重点主要包括三方面:
做精“拳头产品”:将模压和挤出常规市场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做到最优,性能过硬,认证齐全,让客户用得放心。
突破液态硅胶市场:液态硅胶流动性好、效率高,特别适合精密医疗器件和电子封装。我们自产材料,能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免二次硫化问题,目标是提升客户生产效率。
实现关键原料自主:例如硅油,二期要实现自产规模扩大、品质稳定,减少对外依赖,更好地配合下游伙伴开发新品。
我们清醒认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也敢于追赶。像0930这类高端高性能硅油确实代表顶尖水平,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未来我们希望在特种硅油合成和更智能环保的生产工艺上取得突破,目标是打造能够替代进口、满足严苛需求的高品质材料。路要一步步走,但我们决心坚定。

△纳新硅业检测室实拍
徐思思:基于这些技术布局,二期项目在技术或产品创新上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亮点?
孙 强:二期项目的亮点值得期待:
●首先,新增万吨级的生胶产线。
●第二,实现液态硅胶规模化生产:万吨级液态产线将填补福建市场空白,为医疗、电子客户提供优质选择。

△纳新硅业混炼胶成品仓储
●第三,开发专用阻燃胶系列:重点研发无卤素阻燃配方,瞄准新能源汽车电池密封等高增长、高要求市场。
●此外,发挥宁化“小生态”协同效应:与园区内固泰、天翊、和泰等兄弟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坚,提升效率。
总之,技术是根基,客户是根本。我们不空谈,但敢于投入、肯于钻研。二期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技术提升、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一步。

△纳新硅业生胶流出
徐思思:最后,孙董,展望未来3-5年,您希望纳新硅业发展成什么样?在有机硅行业中想扮演什么角色?对行业伙伴和客户,您有什么寄语?
孙 强:自2016年建厂至今,我们在行业浪潮中不断摸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大浪淘沙,我们不敢自称行业标杆,但至少始终稳健经营、坚守阵地,并持续向前发展。
外界评价各有褒贬,但我们从不纠结于此,只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其实我与有机硅行业的缘分始于初到东莞之时——当年口袋只剩30元,从基层一步步打拼,如今在东莞虽已实现财务自由,却仍放不下这个行业。一方面是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热爱这份事业,希望能在有机硅领域深耕细作、有所作为。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用更稳定、更优质的国产材料,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为中国硅胶产业添砖加瓦。
以此言与大家共勉:“把产品沉下去,把技术钻进去,寒冬再冷,根深的树最扛冻!”

△纳新硅业董事长孙强、总经理何思与有机硅商城团队合影留念
结语:创新引擎与未来蓝图
与孙强董事长的对话,一次次被他对“稳定”的执着所触动。这份稳定,不仅是产品的稳定供应,更是他与这个行业、与宁化这片土地的深度联结。从东莞怀揣30元入行,到如今将全家迁至宁化,他在这里找到了让企业扎根的产业空间,也找到了让孩子安心骑车的“过日子”的生活。这份个人选择与企业战略的高度统一,赋予纳新一种独特的定力。
因此,那纸引发行业热议的《调价通知》,在孙董事长看来,不过是“风浪里扶人一把”的本分。他将这视为一次“信任投资”,而市场用增长30%的订单给予了回应。同样,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阵痛与挑战,被他视为“练好内功”、从“甩手二掌柜”蜕变为“问题根本解决者”的必经之路。
展望前路,二期的蓝图已然铺开,目标直指高端液态胶和特种阻燃胶等新高地。但纳新硅业的愿景,远不止于产能的叠加。孙董事长那句“把产品沉下去,把技术钻进去”,道出了一家制造企业最朴素的信仰。当行业在周期中浮沉,纳新硅业选择向下扎根,向内生长。它的故事预示着,中国制造的韧性,正来自于无数这样深扎于产业沃土与生活理想的“根深的树”。
区域销售经理
【广东区域】
13538295259 周志文
13725818133 伍永良
18825568821 陈 刚
13713486664 周静文
13549261066 蔡 群
18230504420 蔡 文
17336006109 陈水生
【宁波、温州区域】
18065806610 黄增富
15759085185 雷继水
【金华区域】
13712129538 贾 真
18228618265 杨述林
【服务电话及二维码】
13790300168


百万让利被骂“搅局
对话荣雁李焕:价格
砸1.5亿,不创品牌
三年逆袭!手握发泡
年产3万吨!强势闯
对话大咖|新纳科技
精纯新境!黄山强力
对话大咖|宝航业陈
对话李勉:布局6年
瑞合王岩:没有绝对
